榮福直觀
神學辭典 635 :谷寒松
(一)概念說明:榮福直觀(beatific vision),其中榮福(beatific)一詞,源自拉丁文「beatificus 幸福、有福的」,指圓滿的幸福。 另直觀/視力/視覺(vision)一詞,源自拉丁文的「videre 看、見」,指生物之視覺的結果。 因此,榮福直觀有:
1)遠見:指對個人與社會可能實現的計劃與發展方向之創造性的眼光。
2)神視/神見:在宗教信仰的層面上,指人之睡眠或神魂超拔時所見之特殊的圖像。 整體而言,人類超越死亡與天主相遇並分享其永福/全福(beatitude)的境界,此爲人類最終目標(默廿二 1-5)。
在希臘精神靈魂的哲學背景下,指完全被淨化但仍保有理性的靈魂,直接面見天主聖三。 狹義而言,即人的終極高峰就是:靈魂可以進入那絕對存有者的燦爛光輝中;廣義而言,即是那些達到圓滿成全境界的人,直接與天主聖三相遇。在非基督宗教的概念中,則很少提到榮福直觀,而較多強調與他們所信的神在一起生活。
(二)聖經將榮福直觀視為人類基本渴求的對象:
(1)舊約聖經《創世紀》中,曾提到在此世直接地看到天主,如:雅各伯「我面對面見了神」(創卅二31)以及「我見了你的面」(創卅三 10):梅瑟和七十位長老「看見了以色列的天主」(出廿四10-11;戶十二8;申卅四 10),但這裡所指看見天主的說法僅是表示對天主臨在的特別體驗,充滿了恩寵,所以,並非真的見了天主,尤其聖經中也說過:「我的面容你絕不能看見,因為人看見,就不能活了」(出卅三20; 民六 22-23;十三 22;依六 5)。在這些思想中,以色列的信仰中的天主觀,愈來愈被淨化,也更具深度化,超越化,人也愈發現不能在生前面見天主。
(2)新約很清楚地指出人在世界上,絕不能直接面見天主,唯有藉著信仰:「所以現今只是憑著信仰與天主來往,而非憑目睹」(格後五7),換言之,人在信仰中接受耶穌基督是天主聖子(Son of God)的事實,由此就看到天主的光榮。但這並不是如同一面鏡子般的清楚,反而很朦朧(若一18;五37;六46;若壹四12)。新約也很肯定人在天堂上可享受榮福直觀(瑪五8;格前十三12;若壹三2;默廿二4;路十六22,25)。
(三)在教會的傳統中,已將聖經的基本主張,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上。教父時代,榮福直觀的思想很足以安慰殉道者的心,也鼓勵了隱修者;教會以這些概念教育信友,以培養信友具有基督化的生活。以奧古斯丁主義為基礎的中古時代士林/經院學派,將榮福直觀視為理性的直觀,也以此概念,表達出此世的信仰生活和未來圓滿情境的不同。義大利神學家、道明會會士多瑪斯•阿奎那(Thomas Aquinas 約 1225-1274)運用了亞里斯多德(Aristoteles 384-322)的哲學範疇思想,以四點表達出榮福直觀的神學意義:
(1)由本質上而言,榮福直觀就是永恆、靜觀/默觀(contemplation)且理性的行動。
(2) 這種理性的默觀行動,是以三位一體天主的本性(natural)為對象。
(3) 天主的本性是有限的理性默觀的「形」:由於,有限的理性無法真正直接觀看天主的本性,所以,無限的天主本性應該包容有限的理性,並且賞賜它特殊的能力,以便它直接地分享天主本性的特殊光輝。
(4) 榮福直觀完全超越了自然理性的能力,自然理性憑其本性絕無法直接面見天主,因此,需要榮耀之光(lumen gloriae),這榮耀之光就是超性的習性。 也有些神學家,如:蘇格蘭神學家、方濟會會士,神學思想屬於方濟學派(Franciscan School),為思高學派的啓蒙者敦司•思高(Duns Scotus,John 約 1265- 1308),認爲:榮福直觀的本質是意志以及愛,他將榮福直觀視為在愛及喜樂中的共融。
(四)教會訓導權當局,以中古時代的士林/經院哲學(scholastic philosophy)、士林/經院神學的主張為基礎,而提出天主教會的觀點:
(1) 教宗克雷孟五世(Clemens V 1305-1314) 在維也諾大公會議,於1312年5月第三場會議中頒布了《至我們的》(Ad nostrum qui)憲章,斥資了男性貝格派(Beghards)及女性貝格派(Beguines)有關成全的謬論。
(2) 教宗若望廿二世(loannes XXII 1316-1334) 原本主張:人是一個分不開的整體;但是,因為教會主張人在死亡中靈魂與肉身分開; 他就主張:人死後,不立刻享受榮福直觀,反而應在祭台下一不圓滿卻幸福的狀況耐心等待,直到末日才享受真正的榮福直觀。
(3) 教宗本篤十二世(Benedictus XII 1334-1342)於1336年1月9日頒布《應受讚美的天主》(Benedictus Deus)憲章中,提到人死後的狀況時,也強調「榮福直觀」。
(4) 1439 年佛羅倫斯大公會議(1439-1445)時,頒布論與希臘人合一的《諸天應同樂》(Laetentur caeli)詔書中,還加上:「但各人所見的完美程度,各因自己的功續多少而有所不同」。
(五)今日系統神學(systematic theology)較主張整體性的人觀,也回到聖經整體性的天主聖三觀及完整性的人學思想中。這種概念仍是以降生為人的天主聖言,耶穌基督為中心,很強調耶穌基督天地人合一之間唯一的永恆中保。因此,榮福直觀決定性地以耶穌基督的人性為媒介。